科研处
 首页 | 部门概况 | 科研项目 | 科研管理 | 科研成果 | 校史文化 | 学院科协 | 职教理论 | 学院首页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11-08-22 09:15 组织人事处    (点击: )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面提高师资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在“十一五”的最后两年,学院完成了实质性整合,确立了人才强院战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师资总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先后引进和培养博士4人、硕士48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117人。

2.加快产学结合,“双师”教师数量增长。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先后培养、认定双师型教师123人。

3.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成立了学院和二级学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研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五年中出版教材14部,参与市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9项,其中2009年科研教研成果奖励188项,2010年科研教研成果奖励150项,评选出院级教学名师8人。

4.创新改革人事制度,为新一轮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大力推进校内人事分配、绩效评估、教师聘期考核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学院“十二五”规划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目标,现有的师资队伍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表1:          师资队伍结构表

专任教师总数

387

各结构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

学历

结构

博士研究生

4

1%

硕士研究生

28

7.2%

本科

343

88.6%

专科

12

3.1%

学位

结构

博士

4

1%

硕士

48

12.4%

学士

236

61 %

职称

结构

教授

13

3.4%

副教授

95

24.5%

讲师

191

49.4%

助教

60

15.5%

年龄

结构

35岁及以下

107

27.6%

36~50周岁

243

62.8%

51~60周岁

37

9.6%

 

1.师资结构方面。 一是博士、教授人数偏少,且专业分布不均;二是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仅占专任教师的31.5%,较十二五规划80%的目标差距很大;三是各专业生师比失衡,护理学院师资严重不足,师范学院师资富余,新开设的汽修、建筑专业因教师引进难度大、现有教师转型困难而导致师资严重匮乏;四是外聘兼职教师队伍人数偏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2.高、精、尖人才缺乏。专业带头人、有影响的专家和优秀后备人才短缺,多梯次学术团队没有形成。

3.教师参与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不够,学术氛围不浓,基础研究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较少。

4.师德建设仍需加强。少数教师思想不稳定、教学不认真、工作不安心,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教师法》和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双师素质为重点,开展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建设,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5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到5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信念,激励教师严谨治学、勤业敬业、团结协作,增强依法执教、爱护学生的意识。

(二)扩大师资规模

按照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在校生稳定在万人以上,专任教师总量达到550人。据此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使各专业师资人数与本专业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协调,逐步扩大师资规模。

(三)优化队伍结构

1.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高学历人才的比例。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50%,博士突破50人。

2.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鼓励支持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逐步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教授突破50人。

3.坚持教师来源多样化,多渠道引进人才。

4.鼓励、支持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交流学习,在三至五年内尽快完成专业转型。

(四)提高队伍素质

1.内培外训相结合,改善教师能力结构

(1)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选送5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锻炼或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取得专业技能证书。争取在5年内让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接受一次培训,掌握一门操作技能,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2)加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树立专业品牌的需要。到2015年,力争省级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达到6-10人。

(3)实施课程带头人培养计划。每年遴选20名崭露头角、具有创新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及国内外访学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五年内计划培养100人。

2.重视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管理人员来院任教,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使外聘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

3.加强智力引进

力争每年聘请20名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科研、联合攻关,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表2:    “十二五”师资数量监测指标

年份      

人数(人)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合计

自然减员

4

1

1

5

14

25

引进、培养博士

7

8

10

12

13

50

聘任、培养硕士

24

27

26

25

33

135

净增教师

27

34

35

35

32

163

教师总数

414

448

483

518

550

550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师德师风

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严格考核制度,把师德表现做为教师考核、晋级、评优等方面评价的首要指标。

(二)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引进机制

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引进高技能操作人才、创新人才和企业生产一线优秀实践人才,最大限度地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三)深化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1.完善聘任机制。逐步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岗位职务聘任制。

2.改革分配制度。切实贯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向教学一线、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3.推行二级管理。明确二级学院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定期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题会,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学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

(四)加大培训力度,深化内涵建设

1.巩固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进入教师岗位的人员,均需岗前培训,接受师德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的培训。

2.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3.深化工学结合、校企联合、交流培训等机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省内外高校、教科研机构、实训基地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充分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选拔教师到省内外示范高职院校对口交流、参加国家高职培训基地或高校举办的中短期技能培训班或到企业一线锻炼。

4.开展国际交流与协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及国外职业教育建设先进的学校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

(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目标实施

1.学院每年拨付师资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人才引进、教师在职进修、参与企业锻炼、“双师型”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表3:         师资队伍规划项目及经费估算

项目

实施年度

资金估算(万元)

资金用途

标准

引进博士

年均10人

2011-2015年

600

安家补助、

住房补助

12万元/人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年均2人

50

培养费

5万元/人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年均10人

125

培养费

2.5万元/人

“双师型”教师培养

年均50人

375

培养费

1.5万元/人

国内访问学者

年均2人

10

学费、住宿费等

1万元/人

国外访问学者

年均1人

25

学费、住宿费等

5万元/人

课程带头人培养

年均20人

200

培养费

2万元/年/人

专家学者、客座教授

年均20人

100

住宿、招待、差旅费等

1万元/人

课程带头人国内外考察

培训  年均30人

750

考察、培训费

5万元/人

合    计

 

2235

 

 

2.搭建政策平台,设立教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处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2362129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