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科技厅下发了2024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我院王韦华教授承担的“陕西关中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基因检测”、付宏岐教授承担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救心菜功能性产品的研究”、井赵斌副教授承担的“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蒋宝教授承担的“食用冬枣酵素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等4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通过验收。
“陕西关中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基因检测”于2018年获批立项,针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料样品,对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分离鉴定、体外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大环内脂类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氟喹诺酮耐药基因),并进行耐药性分析,为该地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及养殖场主对猪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从而保障本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救心菜功能性产品的研究”于2018年获批立项,通过定期测定救心菜中总酚酸和总黄酮的含量,以确定其最佳采收期。利用救心菜抗逆性强,栽培过程病虫害少,极少喷洒农药,不必大量施用化肥,以及其易种、易管、易加工、高产、高营养、高效益、食用方便、口感好,发展潜力大的生产优点,制备救心菜咀嚼片和挂面,并开发具有一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用酵素。
“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于2020年获批立项,利用重离子辐射育种、倍性育种等较新的育种手段,通过抗逆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等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选育出高产、抗病、耐贮和优质的猕猴桃新品种1~2个,选育出猕猴桃新品系5~10个,创建新种质材料10~20份;研发新品种配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并在渭南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和华县建立示范基地各1个,示范面积100~150亩,示范推广面积1000亩。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调整当地猕猴桃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对我省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食用冬枣酵素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于2020年获批立项,以大荔冬枣为试材,对冬枣成熟期4个阶段(白熟期、脆熟期、半红期和全红期)果实的外观形态、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和功能因子的重要指标进行测定,对不同成分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明确鲜食用冬枣和加工用冬枣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以及食用冬枣酵素生产的最佳工艺,为提高食用冬枣的质量安全、营养价值和感官质量和对食用冬枣酵素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工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4项省科技计划项目均为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均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经省科技厅项目验收委员会审核,验收通过。项目验收通过既肯定了项目团队为完成该项目所做出的努力,也体现了我校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撰稿:科学研究处 赵蕊 审核:黄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