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送别“追光人”

作者: 时间:2024-07-18 点击数:


图为张存浩(左)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讨论工作。(作者供图)

 

 

张存浩像 杜爱军 绘

 

 

院士档案

张存浩(1928年2月23日-2024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曾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并于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

7月16日9时,张存浩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我早早来到悼念大厅,张存浩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周围摆满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著名科学家和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

我看到两副挽联,一副是“功勋今世,殚精报国,一缕英魂存宇宙;利越千秋,竭虑化学,满腔热血浩云天”,另一副是“基于国之需民之望,屡调科研方向抢制高;化为天之星世之范,长策挑李杰青虚怀谷”。两副挽联完全精准地概括了张存浩的一生。

张存浩的家世让很多人觉得传奇。他的祖父是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外祖父是清末民国时一位大军阀。伯父、父亲都曾留洋海外,伯父在哈佛大学学市政,是著名的市政建设专家。姑姑张锦23岁在美国获化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较早的有机化学女博士,姑父傅鹰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首届学部委员。叔叔张镈是著名的建筑师,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

1943年,15岁的张存浩考入厦门大学,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1947年毕业。1948年赴美,1950年,22岁的张存浩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此时,太平洋的另一边,朝鲜战争开战,张存浩发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同学们口中的“feo(敌人)”,美国报纸的头条也将中国描述成敌人,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在美国待下去了。于是他做了人生中第一件叛逆的大事:违背姑父、姑母让他在美读完博士的意愿,自作主张提前回国。1950年8月,送走回国的姑父姑母,他便买好了下一班回国的船票,10月启程回到刚刚建立一年的新中国。

1951年,张存浩来到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我国催化科学奠基人张大煜的指导下,张存浩投身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技术研究,研制出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其产品分布、催化剂寿命等关键指标,均处于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1959年,在党中央实行“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下,面对国家的紧急需要,张存浩义无反顾地直面火箭推进剂这一全新课题。20世纪60年代,他带领着一群没见过火箭也没见过火箭发动机的人,开展火箭推进剂的研究。经过数千次试验,张存浩首次提出了固体复合的表面多层火焰燃速理论,首次揭示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1973年1月,张存浩受命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激光化学实验室主任。当时仪器设备短缺,他带领着一批中青年科学家白手起家,另辟蹊径,果断选择了燃烧驱动技术路线,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张存浩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他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秘书长。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把自然科学史列为一级学科可授理、工、农、医学位的艰苦工作中,我都得到了张存浩的支持和帮助。

1997年元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古稀之年的张存浩应我的请求,亲自撰写了题词:“评古论今,古今同脉;溯源求本,源远流长。”这份题词,为科学史研究提出了十分贴切的希望。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Copyright© 2020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     渭南市高新区胜利大街西段科教园区     邮编:7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