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概念图。视觉中国供图
2月2日,科技部官网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旨在指导脑机接口研究合规开展,防范脑机接口研究与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同时还发布《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研究伦理指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逐步进入一个与机器深度融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脑机接口技术作为连接人类与机器的关键纽带,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与每一次技术变革一样,脑机接口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脑机接口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神经科学家雅克·维达尔在1973年提出,是指一个可以将脑电信号转化为计算机控制信号的系统。早在1924年,德国精神科医生汉斯·贝格尔在一名颅骨缺损患者的头皮上记录到镜式检流计的微小振动,首次发现脑电波,由此开启了脑机接口相关技术的学术探索时代。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和清华大学的合作为例,1月28日,他们宣布利用植入式硬脑膜外电极型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地辅助治疗了一位截瘫患者,实现了其自主脑控喝水。同日,埃隆·马斯克宣布旗下神经链接公司完成首例名为“心灵感应”芯片的人类大脑植入手术。这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恢复部分功能的机会,更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将在医疗、教育、娱乐、工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在享受脑机接口带来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面临的风险。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对人类大脑的直接操作,这将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对于尚在发育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我们是否有权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电子设备,直接把百科全书的数据输入大脑海马。一个人是否可以瞬间在大脑中下载海量知识、共享一切感官,实现真正的感同身受。人和人的边界在哪里?人作为个体将如何存在?脑机接口技术的使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被入侵,泄露的将是一个人的所有信息。人类健康面对的将不只是疾病,还包括电脑病毒。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脑机接口技术,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以确保这一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引》明确了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保障健康、提升福祉,尊重被试、适度应用,坚持公正、保障公平,风险管控、保障安全,信息公开、知情保障,支持创新、严格规范。
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到神经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脑机接口对人类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对家庭、教育、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影响,更好地了解新技术的利弊,并制定应对策略;需要加强公众对脑机接口技术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判断力,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来面对这一技术。
《指引》指出:“对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罕见病,可在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等相关规定的条件下,经充分知情同意,开展脑机接口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脑机接口技术的巨大潜力,带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